close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6/24


 


炎炎夏日,酷熱又悶濕的環境,易誘發夏日濕疹問題。中醫師李思儀表示,炎熱的氣候環境,許多人喜歡喝冰冷的冷飲,但要小心外在的濕熱與內在的濕氣,兩邪相合而併發搔癢難忍的濕疹問題,甚至加重原本就有濕疹之處,除了癢至難忍外,還可能表面皮膚滲出液體,使原本的範圍更加擴大,而難以痊癒。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其實濕疹並不是只在夏季發生,一年四季都可能產生此病,但是原本就有此病的人,到了悶熱的夏季,患處更是搔癢難忍,甚至抓至血痕斑斑,仍無法止癢。也有些從未發過濕疹的人,也容易在這個時節,在四肢關節處、皮膚皺褶處、或與衣服摩擦處,出現表面色暗的紅癢斑塊,伴隨膚屑、嚴重的則會在表面出現濕滑的液體,終日不乾。

李醫師表示,中醫認為,此症多發生在體內容易蘊積濕熱者,平常喜飲冰涼飲品、生冷食物者,有些也伴隨過敏性的症狀,如早上容易打噴嚏、流鼻水、或平常就容易眼睛癢、或是容易咳嗽氣喘的朋友,就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狀況,遠離冰冷與生冷的食物,太過於刺激的食物也要避免,像是烤炸、辛辣類食物。

李思儀表示,中醫辨證治療,患者主要可分為「濕大於熱」或「熱大於濕」兩大類問題。針對個別體質,分別採以利濕為主、清熱為輔,清熱為主、利濕為輔。配合內服用藥,此外,穴道按摩對於清熱,以及減緩搔癢不適的症狀也有幫助。

夏日濕疹中醫臨床上,須加以辨證患者體質是屬於「濕大於熱」或「熱大於濕」問題。其中「濕大於熱」者,多是舌像表面光滑有津、口雖渴卻不多飲、排便部份則是軟便居多、嚴重者則便不成行;在治療上便必須以利濕為主、清熱為輔,藥方上可用五苓散加上知母、黃柏等藥。

「熱大於濕」的患者則容易出現口渴、欲喝冰飲,但喝再多仍覺口乾渴不舒、舌像則多白黃夾雜的膩苔,排便則多日不大便、或便乾難解居多,用藥上原則以清熱為主、利濕為輔,可選用防風通聖散或涼膈散加上薏仁、玉米鬚等。

此外,醫師指出,平常也可多以指腹在俗稱虎口的合谷穴,及手肘外側肘橫紋終點的曲池穴,和小腿內踝上四指處的三陰交穴按壓,可活血清熱,減緩搔癢不適的症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