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媒體花絮】報章剪影 (1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10/29


 


聽力常見漸進式或突發性減退。李思儀醫師表示,中醫提到「漸聾屬虛、暴聾屬實」,聽力慢慢減退的多屬於腎氣虛衰,因年老退化所致;而突發性耳聾多屬於風火相搧、臟腑積熱、五志過極化火(情緒太過激動所導致),以及外感風寒所導致,如感冒也會造成聽力減退或突發性耳聾。還有外源性因素所導致,如不當的使用耳機聽音樂、或長期處於高分貝的環境下,也都會造成耳朵的聽力減退。

李思儀醫師指出,聽力受損治療成效和發病時間密切相關,若聽力受損已十多年,相對在治療時間也需要較久的時間才能看到改變的成效。但若是一發現異常便儘早就醫,往往改善的效果較佳且明顯。自覺有聽力異常的狀況時,避免拖延到就診的時間,才是能使聽力恢復的重要解決之法。

李思儀表示,耳為腎之竅,若腎氣虛衰很容易導致耳朵聽力慢慢減退,年老者著重在補腎通竅。而突發性的重聽,伴隨情緒煩躁、排便不暢、口氣重等則多和臟腑積熱、風火相搧所致,要改善三焦鬱熱現象。若是感冒因素,則應予以袪邪、清竅閉塞。

李思儀醫師表示,耳為腎之竅,若「腎氣虛衰」很容易導致耳朵聽力慢慢減退,也就是所謂的老年性重聽。在治療上,以補腎通竅為原則,可用六味地黃丸加上補骨脂、胡桃肉、石菖蒲等藥。若是突發性的重聽,伴隨情緒煩躁、排便不暢、口氣重等則多和臟腑積熱、風火相搧所致。耳朵與三焦經和膽經都有相關,這些經絡也都有經過耳朵,所以風火熱邪或情緒太過激動,五志過極化火也會導致突發性的耳聾。治療上若三焦鬱熱、表裡俱實者,可用防風通聖散加減。

另外,醫師指出,若聽力漸退若是在感冒後才發生,則可能是外感寒邪不去、清竅閉塞所導致,治療上要儘早把握病發即就醫,治療可以用小柴胡湯的加減。老年人「腎氣虛衰」的聽力減退,平常也可以多按摩腳底的湧泉穴和腳內踝後的太谿穴,幫助保養。

李思儀指出,聽力減退也常伴隨耳鳴現象。門診中曾有一名40多歲的中年婦人,因耳鳴伴隨聽力逐漸減退就醫,患者耳鳴聲時大時小,若聲大便無法聽清楚其他聲音,十分困擾。


婦人是在一次感冒後便發生耳鳴,持續四、五個月。治療上以袪風散寒,加上補氣通竅為原則。

李醫師表示,門診中這位中年婦人,因耳鳴伴隨聽力逐漸減退而就診,婦人耳鳴聲時大時小,若聲大便無法聽清楚其他聲音,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患者是在一次感冒後,之後便發生耳鳴,已持續四、五個月。睡眠與排便都還算正常,治療時,以袪風散寒,加上補氣通竅為原則。

處方以小柴胡湯的加上黃耆、石菖蒲、蒼耳子、遠志等。加上一星期針灸一次,交替選用風池、耳門、聽會、合谷、足三里、太溪等穴。大約經過兩個多月的療程耳鳴大幅改善,聽力也自然恢復正常。


http://www.tssdnews.com.tw/index.php?FID=11&CID=76676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9/30


足底筋膜炎患者常見足跟處到足內外踝的疼痛問題。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足底筋膜炎疼痛分佈範圍都足跟處到足內外踝之間居多,甚至有些人痛到無法按壓足底,一按便會劇痛。從中醫經絡的觀點來看,足底以腎經為主要經過的經絡,而腎氣虛衰也會產生足跟作痛的情況,若有腰酸背痛現象,也多和氣血的循環差有關。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會發生足底筋膜炎者,不一定是久站或需要長時間走路的工作,有一些辦公室的白領族,也會罹患足底筋膜炎。大部分會在晨起下床腳踏地時,足跟處劇烈疼痛,但在活動後疼痛又會慢慢緩解。而久站也會引發足底疼痛不舒的情況。從經絡的觀點來看,由於足底以腎經為主要經過的經絡,因此,若腎氣虛衰也會產生足跟作痛的情況。通常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普遍也很易有腰酸背痛或肩頸痠痛的情況,這和氣血的循環不良,也有密切的關聯。

至於選擇適當的鞋子是否有助治療?李思儀醫師指出,跟所穿的鞋子並無直接關係,雖然市面上也有許多氣墊鞋,可以緩解足跟疼痛的狀況,但是卻無法治療、根治足跟痛的病況。

中醫治療足底筋膜炎,從補腎;活血化瘀著手。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臨床大致上可分為腎氣虛衰或氣滯血瘀兩類;治療上多以補腎藥物調理若時間上已是多年不癒者,可酌加活血化瘀的藥材。氣虛者,則須配合補氣調理。另外,穴道治療主要可取太谿、崑崙、大陵穴,也可有效改善足跟疼痛的情況。

李思儀醫師表示,門診中曾有一名女護士,罹患足底筋膜炎六年以上,曾試過各種治療,也特別去訂做特殊鞋子,但是都無法改善足跟疼痛的情況,連輕敲足跟處都疼痛難忍,在工作疲累時疼痛更會加重。針對這名患者,在治療上是以中藥搭配針灸,初期一星期針兩次,大約經過將近兩個月治療期後,病患疼痛已經緩解大半,之後按壓足跟處也不會疼痛了。

李醫師表示,整體中醫辨證治療上,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多可見腎氣虛衰或氣滯血瘀兩型,也可能夾雜兩種證型。治療上多以補腎藥物,如六味地黃丸加上牛膝、骨碎補,若疼痛嚴重者可加上乳香、沒藥、元胡。若時間上已是多年不癒者,可酌加活血化瘀的藥,如赤芍、桃仁、紅花等。而氣虛嚴重的須重用黃耆。依照個別不同體質、症狀加以用藥做調整。

醫師另指出,配合針灸治療對緩解疼痛大有幫助。可選用腎經的俞穴太谿穴,與膀胱經的經穴崑崙穴。和手心包經的俞穴大陵穴。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9/18


發生香港腳問題,若伴隨有一天多次排軟便問題,多與身體寒濕有關。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門診一名16歲的高中男生,發生只要吃完飯後便會有便意,並呈現軟便狀態多,手掌與腳掌處都會脫皮,但不會癢,脫皮的狀況已持續三個月,研判患者適屬於寒濕重,所以一天排便多次,便多不成行居多。

李思儀醫師表示,這名16歲高中生,平常只要吃完飯後便會有便意,並呈現軟便狀態多,手掌與腳掌處都會脫皮,但不會癢,脫皮的狀況已持續三個月。醫師說明,通常寒濕重的症狀,會出現口多不渴、舌象多呈現白膩苔,口氣與腳氣較不明顯、但是便多軟居多,甚至出現腹瀉的狀況,腳部癢的情況也較不明顯,但是仍呈現局部的脫皮現象。治療上,若是寒濕重的情形,需要使用溫寒化濕的中藥,可選用實脾飲加上牛膝、山藥等內服治療。

醫師指出,這名患者經過四次診治後,手部的脫皮現象已癒,腳部已改善六成,而排便的狀況原本一天三、四次,治療後已經降為一天兩次。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香港腳問題搔癢不適問題,困擾許多人。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門診中一名42歲的中年男性上班族,發生腳部搔癢已經有幾個月時間,腳指縫間脫皮嚴重,還伴隨有口氣重與腳氣不佳的情況,也影響到日常生活交際,研判是屬於溼熱重問題所導致。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這名42歲的上班族男子,發生腳部搔癢已經多個月時間,前來看診,發現患處呈現脫皮狀況,尤以腳指縫間嚴重,患者也表示平常易出現口乾渴、頭昏沉的現象、並喜愛喝冰飲,也有口氣重與腳氣不佳的情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交際。臨床研判患者屬於中醫說的「溼熱重」的情況,所以呈現口乾渴、口氣與腳氣都很重,並伴隨發癢的狀況。

醫師說明,若是溼熱重,容易出現口渴、口乾,舌苔多黃膩苔,口氣與腳氣的狀況也較重,搔癢的情況也較甚,甚至會出現局部水泡,並搔癢難忍的情況。要改善體內濕熱重的現象,必須從輕熱利濕著手,並加上止癢的藥物,可以選用五苓散或當歸拈痛湯,加上牛膝與土茯苓。這名患者在經過三次的治療後,腳部搔癢的的情況已消失,脫皮的現象也好了七成,口氣重與腳氣不佳的情況,也終於改善。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9/03


新流感疫情增溫,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預防可善用中醫調養。中醫對於流感視為一種外邪感染、侵襲人體,為了使邪有所出路,用藥因個人症狀、體質而異,會因證型改變而做藥物上的增減。但不建議民眾自行服用滋補之劑,尤其在出現感冒症狀時,更是要避免自行服藥,以免補不對症。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早在四百年前就有醫家提出疫病的傳染途徑:「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即病。邪從口鼻而入,即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所致病。」當時記錄的發病症狀,開始時出現怕冷、寒顫,不久後即發燒,之後即出現只發熱而無憎寒的情形。2~3天後,常見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發熱,傍晚更嚴重,並出現頭痛、身痛的狀況;和現新流感症狀很相似。

一般季節流感與新型流感如何區別?李醫師表示,一般流感,會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酸痛、頭痛、寒顫與疲勞,屬於典型外感症狀。有些病例則是出現腹瀉、嘔吐等腸胃道的症狀,部分病例出現流鼻涕的症狀。新型流感在症狀上無法和一般季節性流感做明顯區別,必須透過採取檢體,快速篩檢進一步檢驗才能夠確認。

另外,醫師指出,在中醫古籍也提過「客邪貴乎早逐」觀念,就是強調在初期感染時便要及早處理。另外,也強調體質因素在瘟疫病中發生、發展及轉變的重要性。以新流感而言,對於20歲以下及患有慢性疾病者和孕婦,所造成重症(肺炎與腦炎)的比例,也比其他年齡層來的嚴重。

抗病力與正氣是否充足有關。中醫師李思儀表示,保持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與充足的睡眠,及適當的運動相當重要。中醫強調,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侵犯。」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罹患流感容易產生併發症,而有些人卻能康復;也與個人抗病能力有關。中醫對於流感調理,以疏利透達、宣通導引、逐邪外出為原則,可應用相關內服藥方調理。

李思儀表示,流感治療上初期因有身熱發燒,頭痛、咳嗽、咽喉痛等上焦症狀,以清宣上焦之氣,開提肺氣為主。可以選用銀翹散、桑杏湯等辛涼清宣之劑。在服法則採用「時時輕揚法」,根據病情調整服藥次數及間隔時間,目的在血液中保持固定的藥物濃度,且藥物不可過煮,以免藥味改變,而無法直入上焦,針對病症治療。但必須強調的是這些都是疾病初起用方、實際上用藥必須要因每個人的狀況與病程作加減。

另外,醫師指出,並不建議用發汗之劑,因為溫病和傷寒不同,中醫也有所謂的「溫病忌汗」觀點,若只是用發汗之劑,可能只是徒傷表氣,體內內部的熱也不會減。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健錦囊》日常生活保健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9/03


預防新流感上身,有何須注意?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首先新型流感傳染途徑是透過飛沫與接觸傳染。


所以保持手部衛生很重要,接觸公共器具後要記得洗手,不要直接觸碰眼鼻處。


另外,從飲食、運動、把握黃金時段睡眠三部分做好保健。以及穴道按摩保健也有幫助。


醫師建議,應注意飲食適量均衡,尤其早餐一定要吃,不吃早餐,容易造成免疫力低下而得病。


以及維持運動習慣,氣功、瑜珈、騎腳踏車、慢跑都是不錯選擇


。同時最好在晚上11點前就寢,這時段是人體修復機能最旺盛的時候,要保握黃金時段入眠。


穴道按摩部分,可多按腳部的足三里穴,幫助調節身體的機能,增強抗病的能力。


方式可用原子筆圓頭處揉壓30秒,放鬆10秒的頻率,一次可按摩10~20分,每天按摩3~5次。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 2009/08/22


 


中醫對於骨折問題分不同階段治療。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骨折發生後,應該辨明傷勢是否會動、辨顏色、了解骨損程度等。可應用正骨八法,包含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方式治療。藥方部分,大致可分為三期階段用藥,第一期行氣止痛、活血消瘀腫為主;到了第二期復原期,則可使用舒筋活絡的藥物;第三期則以補養方為主。

李思儀表示,發生骨折先要先辨明傷勢,若患處仍可活動但伴隨疼痛,可能是局部骨裂或挫傷;若患處無法活動且伴隨劇痛、局部紅腫青紫,或見凸出或凹陷的畸形,便有骨折的可能。兩者皆建議必須先固定患處,避免不當的活動造成骨折情況的加劇。

辨顏色:腫脹較輕,稍微青紫或暗紅,多屬輕傷。患處若是呈現青紫腫脹嚴重,則有可能是筋斷或骨折;若大面積腫脹,青紫帶有黑色,為嚴重的擠壓傷,應防組織壞死。

聞聲音:在古代醫書中就說明骨折若是全斷,動則轆轆有聲,若骨損未斷,動則無聲。

問疼痛:通常疼痛的程度可分為多種,通常劇痛者多屬傷重,而一般性疼痛則屬傷輕,隱痛者多屬慢性損傷或舊傷。腫脹痛多為血瘀,跳痛多為氣滯,刺痛者常有異物,酸痛者多屬慢性傷筋,遊走性疼痛多屬風邪。根據疼痛種類選用適合藥物加以治療。

李思儀醫師表示,中醫治療骨折,可採「正骨八法」,包含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手法。「摸」是用手細細摸其所傷處,判斷骨損筋傷的程度。而「接」,是使已斷的骨,合攏一處,復歸到原本的位置。「端」是因骨離其位,用手法或從下往上端,或從內往外托。「提」是使陷下的骨提出。

「按」則是以手往下抑(壓)。「摩」則是緩緩的揉壓轉動。而推拿也有助於復位。一般而言,接、端、提適用於骨折全斷或部分錯位者,若是沒有接受訓練者,不可隨意操作,但是按摩與推拿可以改善急慢扭挫傷、內傷氣血瘀阻、及骨折脫位整復後的恢復期。

李醫師表示,中藥方治療部分,大致可分三期階段。第一期:行氣止痛、活血消腫,可選用如復元活血湯加上川七。第二期:補氣生肌、舒筋活絡,可選用如舒筋活血湯加上黃耆。第三期:補養肝腎、養筋健骨,可選用養筋壯骨湯或壯筋續骨丹加減。

中醫強調,「氣傷則痛,形傷則腫,惡血留內,發為痹痛。」所以第一期主要針對受傷初期腫痛難忍,以行氣止痛、活血消瘀腫為主。

且「瘀不去則骨不能接」、「瘀去而後新生」,均在強調去瘀而後新生的重要性。到了第二期復原期,使用舒筋活絡藥物,可避免瘀血凝滯造成筋膜黏連,使受傷之處筋膜發生攣縮強直、關節屈伸不利的現象,或氣血不得通暢致使關節痹痛等。第三期則以補養為主,補養肝腎有助筋骨恢復,也助提高骨質密度。

茶飲方保健部分,醫師建議,可選擇「補氣壯骨茶」,準備黃耆五錢,黨參、補骨脂、胡桃肉、當歸、續斷、川七各三錢,甘草、菟絲子各二錢、紅棗五顆。做法為藥材洗淨後先加水蓋過藥材浸泡二十分鐘。之後倒入一千五百西西水,水滾後轉小火煮十五分鐘,濾去藥材,將藥汁於一天內慢慢喝完即可。針對損傷恢復期,可幫助局部瘀腫疼痛已退、加速骨頭新生,與傷口患處的恢復。


http://www.tssdnews.com.tw/index.php?FID=16&CID=69073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8/17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眼睛保養日常保健部分,可選擇中藥茶飲方作為保健方調養,也有預防作用。藉由有補氣兼滋養肝血功效的茶飲方,可改善眼睛容易目酸澀、分泌物多問題。或是用清熱活血止痛的中藥入茶飲飲用,也有助改善眼睛易澀痛、迎風流淚的問題。

醫師提供保健茶飲方供參考──

養肝明目茶


材料:黃耆5錢,熟地、枸杞、當歸、核桃(敲碎)、補骨脂各3錢。做法:將中藥洗淨後置藥袋中。加入1500C.C的水大火煮滾,小火煮15分鐘即可。可在一天內慢慢喝完。

作用:有補氣兼滋養肝血作用。適合眼睛容易目酸澀、視物不清、分泌物多者。

止痛消風茶


材料:防風、當歸各3錢,川芎2錢,梔子、紅花、薄荷各1錢、甘草5片。做法:將中藥洗淨後置藥袋中。加入1500C.C的水大火煮滾,小火煮15分鐘即可。在一天內慢慢喝完。

作用:有清熱活血止痛功效。適合眼睛容易目乾澀痛、迎風流淚者。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8/17


中老年人常見眼睛分泌異常、流目油問題。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若是整天眼睛都泛著淚水樣,看物不清、加上眼睛乾澀疼痛,小心有可能是乾眼症或睫毛倒插所導致;一般多見於中老年人族群。門診中就曾有一名70歲的老婦人,因為眼睛乾澀疼痛而就診,也伴隨出現口乾、排便問題,也會流目油,嚴重影響生活。屬於乾燥症候群所致。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門診中這位70歲的老奶奶,因為眼睛乾澀疼痛而就診。這位病患因為罹患「乾燥症候群」,出現全身分泌異常的狀況,除了口乾、肺鈣化、排便的狀況也不好,最近更是因為眼睛乾澀疼痛、頻頻流目油,而嚴重影響到睡眠的品質。望診中清楚可見兩眼胞紅腫,眼內呈現黏液狀分泌物,左眼更是因為睫毛倒插導致眼內布滿血絲。患者指出,她每天都必須不斷點人工淚液,除了疼痛難忍外,已經很難完全張開。

李醫師表示,患者治療時以針灸為主,另外搭配滋養肺胃之陰的中藥,以沙參麥冬湯的加上密蒙花、當歸、桃仁等。經過一個月治療後,眼睛乾澀流目油的狀況終於明顯好轉,眼胞紅腫的狀況也消退了,就連睫毛倒插的情形也已經完全好了。

中醫如何治療、調理眼睛有異常分泌物的問題?李思儀醫師表示,穴道治療上,者要可取周局部的魚頭透魚腰、眼眶下的四白穴、太陽穴、手部的合谷穴、以及小腿部的光明穴。而用藥部分,如果是乾燥症候群導致,可用養肺胃之陰的中藥;單純老化造成的眼睛流目油,則以補肝腎虛損中藥為主。

李思儀醫師表示,中醫治療可以選用眼周局部的魚頭透魚腰、眼眶下的四白穴、太陽穴、手部的合谷穴、以及小腿部的光明穴。其中,光明穴是重要要穴,位於足外踝尖上五寸處,也可以治療眼睛視物不明、眼睛痛等。

辨證用藥部分,在選方方面,若眼睛疼痛流目油的原因是罹患乾燥症候群,以滋養肺胃之陰的藥為主,改善眼乾不舒的狀況,可用沙參麥冬湯加減。

若是單純的老化而造成的眼睛流目油,大多屬於肝腎虛所導致,因為「肝開竅於目」、「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這時便要使用養肝血、清風熱、滋腎陰的藥物為主。可選用洗肝散或是明目地黃丸,再搭配針灸的治療,加強眼周圍的氣血循環,便能改善眼睛乾澀疼痛流目油的情況。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1&CID=68476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7/29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面對腸躁症、不需要緊張,愈能放下緊張擔憂的心情,越是能幫助腸胃功能回到正常的狀況!提供建議的茶飲方與日常保健運動操作法供參考,可幫助舒緩心情與改善排便的狀況。

醫師建議,茶飲方保健部分,可選擇「疏肝健脾茶」做法為準備柴胡、山藥、香附各3錢,白芍、陳皮、炙甘草各2錢。藥材洗淨後先加水1000cc,大火水滾後轉小火煮15分鐘即可。濾去藥材,將藥汁於一天內慢慢喝完即可。針對工作壓力大(或容易緊張)造成腸胃脹氣、便秘或腹瀉者,能幫助調整腸胃道功能、維持心情平穩。

另外,可做「順暢便通操」有排便困擾者,可以將雙手交叉,左手在下,右手在上,雙手掌心朝向肚臍,以畫圓周的方式,由自己的右手邊,劃向左手邊,三餐飯後休息時或欲排便前可做此運動10分鐘,能有效幫助腸胃蠕動,讓排便順暢。

壓力大易導致現代人常見腸躁症問題。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忙錄的生活,緊湊的腳步,情緒因素造成了許多文明病,腸躁症便是其中一種。一般人以為這是現代才出現的一種疾病,其實早在古書中便已提及情緒會影響排便的狀況,稱為「肝木剋脾土」,也就是情緒影響到腸胃的功能,進行造成排便異常。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腸躁症會出現腹脹、便秘與腹瀉的狀況。有些人是一緊張便猛跑廁所,有些人則是可能多天毫無便意,更有些族群是便秘與腹瀉交替,就是典型腸躁症的現象。中醫認為,情緒因素的影響,主要與「肝氣鬱結」病機因素有關。因為中醫所說的「肝」,會影響到自律神經,情緒因素造成肝鬱現象,而肝脾不調,也會影響腸胃道運作,造成蠕動的異常,所以便會造成腹痛、腹瀉或便秘交互發生。整體而言,中醫調理腸躁症,不僅應該加強腸胃的建運,或是使用潤腸、通便藥,也從緩解氣鬱問題著手,才能有效改善。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要改善腸躁症,主要採用疏肝解鬱、和胃健脾方式,並依據每個人的情況做藥量加減。若是有胸悶、易緊張的情形,可應用消遙散。若是常腹瀉,並伴隨腹絞痛的狀況,可應用痛瀉藥方。但如果多天未排便,除了加強腸胃的運做,可少量加些潤腸又通便的藥物。

李思儀醫師表示,要改善腸躁症的先決條件,須從疏肝解鬱、和胃健脾,並依據每個人的情況做藥量加減。若是有胸悶、易緊張的情形,可以選用逍遙散加上合歡皮,有疏肝解鬱,健脾養血的作用。若是伴隨難以入睡或多夢的狀況,則可以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上茯神,有益胃補中、理氣和胃的功能。

此外,李醫師表示,若是常常腹瀉,並伴隨腹絞痛的狀況,那麼痛瀉藥方加上元胡,便能緩解這種情況,有補脾柔肝,祛濕止瀉的作用。如果已經多天未排便了,還是要先加強腸胃的建運,可應用少量加些潤腸又通便的藥物,如潤腸丸加上柴胡,既能立即幫助排便的順暢,又能緩解氣鬱的狀況。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專題報導


記者鄭綿綿 2009/07/18


膽結石常見與飲食與情緒因素有關。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中醫認為,情緒發生鬱滯現象,會影響膽的疏洩功能。另外,過食肥甘滋膩之品,易刺激膽囊的收縮,引起不適,還有攝取過多脂肪也會加速體內膽固醇的合成,使膽結石更形嚴重。中醫對於引發的膽囊發炎,可分急性與慢性治療,採取清熱利濕急下方式;以及加強抗發炎為原則。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膽結石發炎所導致的疼痛包括黃疸、膽絞痛、發燒所致。在中醫古籍中《傷寒論》中便提到:「傷寒少陽證,惡寒、發熱、欲嘔、不欲飲食、胸脅苦滿或腹中痛、脅下痞梗、心煩」,可選用小柴胡湯加上元胡、木通治療。若右上腹疼痛拒按,則可選用大柴胡湯加上金錢草、鬱金。通常有許多膽結石是不會有臨床症狀,除非已經堵塞膽管或造成膽囊的發炎,才會出現不適的情形。

李醫師表示,中醫藥方應用治療,針對起病多急的急性膽囊發炎,可見右上腹出現劇烈疼痛,痛可能延伸到背部,有嘔吐感,並伴隨發燒、畏寒的狀況,甚至出現小便不利的現象,這類患者舌苔多屬厚膩,脈象滑數或沉弦,多因「濕熱鬱滯」,必須加以清熱利濕急下,可用龍膽瀉肝湯或大柴胡湯加上鬱金、金錢草等。而慢性的膽囊炎,往往發病病程已有一段時間,病情多反覆,屬於膽結石阻塞或刺激膽囊所致,疼痛多為隱痛不舒,常在飯後或多食油膩後嚴重,有噁心感,治療可用小柴胡湯或茵陳五苓散調理。

李思儀表示,門診中曾有一名七十歲的阿嬤,抱怨膽囊中有三顆結石,希望能用中醫治療。因為患者並沒有出現發炎疼痛的狀況,但是體瘦。抱怨總是吃不胖。醫師指出,雖然膽結石多出現在肥胖者,但是不代表體瘦者就不會出現膽結石,甚至有人終其一生都伴隨膽結石,重點是如何與其和平共處,除了在飲食上注意外,用中藥健胃助脾也是不可或缺,中醫強調,脾氣旺自然濕熱無法鬱積、情緒舒暢,身體便不會氣鬱痰結,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對於一般人如此,而年紀大的老年人更是要守護其正氣,治療可選用參苓白朮散,酌加補腎藥,如骨碎補、胡桃肉,以顧脾腎之氣。經過治療一個多月後,患者臉色變轉紅潤,體重也增加一公斤;身體健康,心情也自然更開朗。

日常保健部分,醫師提醒,飲食應避免油膩,以免加重膽結石。而維持適當的運動也有助降低復發率,因為膽主疏泄條達,規律的運動,有助於氣機的疏泄和維持心情的舒暢。同時,多吃蔬果也可幫助吸附腸胃道過多的膽鹽,減少膽結石發生機會。此外,也要忌吃甜食,攝取甜度高的食物會加重腹痛、嘔吐的症狀。

藥膳茶飲保健部分,醫師建議,可選擇「行氣利膽茶」,準備黨參五錢,山楂、柴胡、雲茯苓各三錢,茵陳、陳皮各二錢,荷葉一張、生薑五片、甘草三片。做法為藥材洗淨後先加水蓋過藥材浸泡二十分鐘。將藥材先用大火煮滾後轉文火煮三十分鐘即可。濾去藥材,一天內慢慢喝完即可。對於小便不順、容易腹脹、疲倦者,可行氣健脾利濕。


 


或者,可選擇「薏仁孛薺紅花粥」,準備薏仁一碗、孛薺半碗、川紅花五分。將薏仁洗淨,泡水二十分,後加入紅花置入電鍋煮熟備用。將生孛薺去皮,切片,與煮熟的薏仁紅花粥一起放入果汁機打汁,即可。建議孛薺要生食化積退熱的功效才會明顯。對容易濕熱鬱積、小便不利者、有活血利濕化積的作用。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7/15


 


喉嚨沙啞也可藉由中藥茶飲作為日常保健調理。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像是陳皮、羅漢果入茶飲補氣潤喉,很適合需長期使用聲帶者,如老師、業務員、表演工作者等。而感冒造成的喉嚨沙啞不舒服,則常用水梨、貝母入方調理。

李思儀醫師提供藥膳、茶飲方做法如下──

補氣潤喉茶


材料:黃耆、黨參、麥冬各3錢,胖大海、五味子、枸杞、菊花各2錢、陳皮1錢、羅漢果一個(敲碎)、甘草5片。

做法:藥材洗淨後先加六碗水蓋過藥材浸泡20分鐘。將藥材先用大火煮開,水滾後轉小火煮20分鐘即可。濾去藥材,取汁於一天內慢慢喝完即可。

作用:適用於需要長期使用聲帶者。

滋陰潤肺飲


材料:水梨1個、銀耳適量、貝母、杏仁、枸杞各2錢。

做法:水梨不去皮,洗淨後去頭尾及種子,切丁。銀耳泡水變軟,用手撕開成一片片。將所有的材料,加水過食材,放入電鍋蒸熟,即可。起鍋之際、到入適量麥芽糖或冰糖拌勻,就成了滋補潤喉的煲湯。

作用:適用於感冒造成的喉嚨沙啞不舒服。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7/15


聲帶使用過度或感冒因素,常見喉嚨沙啞問題。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喉嚨沙啞常見一種是感冒所引起的發炎紅腫狀況,另外是長期過度使用,或不正確使用聲帶,所造成的慢性發炎狀況,甚者聲帶長繭所導致的聲音沙啞。中醫認為,與喉嚨有關的經絡包括如有脾經、心經、小腸經、腎經和肝經。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有些人是因為感冒過後,造成咽喉紅腫,導致聲音沙啞;有些人則是因為長期使用聲帶過度,而造成聲音沙啞。通常前者往往只要多吃藥休息,咽喉紅腫消退後,聲音自然恢復;後者卻是長年的喉嚨沙啞,甚至到聲音難出的地步。所以在辨別喉嚨沙啞的原因上,絕對不要忽略病程的時間,這是決定要用清熱消炎藥來治療,或是要用軟堅散結藥來處治的差異處。

李醫師表示,中醫認為,通常與喉嚨有關的經絡分別是脾經、心經、小腸經、腎經和肝經。有些患者會覺得咽喉乾澀不舒,晚上的睡眠也不安穩,甚至出現手心或足心發熱的狀況,這時候便從需要從「腎陰虛」去論治,配合採補腎滋陰方式緩解。此外,有些人除了喉嚨沙啞,並有異物感,感覺吞不下去也咳不出來,並伴隨長期頭痛不舒的狀況,偶爾會胸悶、煩躁,這時必須從疏肝理氣處理,讓肝經的循行舒暢,自能緩解咽喉不舒的狀況。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儘管是單純的喉嚨沙啞,所造成的原因都不一樣,一定要找出本源來,真正對證治療,才是治病的根本解決之道。因感冒所引起的短暫喉嚨沙啞,若伴隨咽喉疼痛,可選用銀翹散或荊防敗毒散的加減。而長期過度使用聲帶所造成的喉嚨沙啞,則可選用響聲破笛丸加上射干等藥。

李醫師表示,其他中醫辨證用藥部分,若是伴隨嘔吐酸水、咽喉灼熱感、或胃脹胃痛不舒的患者,一定要先改善腸胃道的狀況,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或半夏瀉心湯加上魚腥草的加減方。此外,除了喉嚨乾澀不舒,並有睡眠上的困擾,以及口乾、手足心熱的狀況,則需加強補腎滋陰的功效,如六味地黃丸加上梔子、酸棗仁、枸杞子等。

另有一種喉嚨沙啞不舒,並伴隨異物感,常發生在更年期前後或工作壓力過大者,除了心情的煩躁、胸悶、難眠外,咽喉的異物感也是備受困擾,這時要從舒肝理氣、寧心安神調理,才能獲得真正的改善,選方可用如柴胡疏肝湯、七氣湯加上茯神、桔梗等,幫助調理肝氣、改善症狀。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7/08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手部肌腱炎按摩操可幫助手部氣血循環,緩解手部酸痛不舒症狀;可以多按摩手部合谷穴、手肘橫紋端的曲池穴、和位於手肘處橫紋端往下三根橫指的手三里穴。

方式為大拇指壓住穴位,以畫圓周的方式按壓10秒鐘放鬆,再交替另一穴位,重複剛剛的按壓方式,以局部紓緩放鬆為主;動作越慢越好。

醫師提供茶飲方「行氣活血茶」供日常保健參考,材料:黃耆5錢,骨碎補、元胡各3錢,丹參、赤芍藥、川芎各2錢,桂枝1錢、桃仁、紅花各5分、當歸身1片(後下)、炙甘草五5片、生薑3片。

做法:藥材洗淨後先加水蓋過藥材浸泡20分鐘。水滾後轉文火煮30分鐘。放入當歸再煮5分鐘即可濾去藥材,將藥汁於一天內慢慢喝完即可。

作用:針對容易手部肌腱發炎酸痛者,有助行氣活血止痛。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7/08


肌腱炎常見局部紅、腫、熱、痛的現象。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肌腱炎若是沒有好好治療或休息,很容易變成慢性發炎,造成痠軟無力或是僵硬疼痛。大部分的肌腱發炎大都是因為長時間的過度使用所導致,但有些慢性疾病也會造成肌腱的發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歸屬於中醫「勞損」的範疇,屬於「氣滯血瘀」所導致的疼痛。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肌腱炎又稱「腱鞘炎」。肌腱是位於肌肉的末端與關節交會處,以帶狀細長的構造附著於骨頭之上,功能是將使力的力量傳到骨頭以帶動關節,而其外圍有一層鞘膜稱為腱鞘。常因過度且長時間使用而產生局部紅、腫、熱、痛的現象。常見族群包括:使用電腦者或是樂器演奏家,容易在手部及肩部關節處產生痠痛的現象,有時甚至會延者肩部後方疼痛至上臂外側。

而長期須抱小孩或用擠乳器的媽媽,也很容易延者手大拇指的方向產生痠痛無力的症狀。而長期打高爾夫球或球類的族群,也很容易在手肘的伸腕肌群肌腱,及屈腕肌群肌腱產生發炎的現象,導致手部痠軟疼痛無力,嚴重者甚至無法扭轉毛巾及提重物。

李思儀醫師表示,中醫治療除了辨明患者疼痛的部位,以針灸的方式促進發炎患處的循環與代謝,可再配合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內服用藥,在臨床上都有不錯的功效。通常初期多以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方式處理;若已經年痠痛,不斷反覆發作,則治療上就必須酌加些補腎的藥物。

李思儀醫師表示,門診中近期就有一名35歲的女性患者,因長期抱小孩及使用擠奶器,造成手部延者大拇指方向到手肘處都痠痛不舒的,治療上,處方選用疏經活血湯,加上桑枝引經、元胡行氣,並在手部虎口處合谷、手三里、及膝蓋外側的陽陵泉穴位施針。

患者在經過三次療程後,疼痛已大幅改善,並建議患者,平常居家可以多以熱敷的方式,加速患處的氣血循環。

李醫師表示,整體而言,肌腱炎在初期的治療上多屬於實證,所以多以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方式處理。不過,若是已經反反覆覆發生經年痠痛,治療上就必須酌加些補腎的藥物,如骨碎補、胡桃肉、枸杞子等,以加強復原的功效與速度。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6/02


乾眼症患者日常生活保健有何須注意?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建議患者應儘量在夜晚11點前休息,讓肝膽經能休養生息,才能滋養五臟與美麗的明眸。另外,可多按摩鼻樑骨與眼內眥上方間的睛明穴、眉頭的攢竹穴、眼尾的瞳子骨翏穴和眼眶骨下瞳子直下的承泣穴,都能加強眼部的氣血循環,改善眼部乾澀的狀況。

李醫師表示,可配合簡易按摩操幫助緩解不適症狀。做法為拇指背擦內外眼角各九次,再於鼻兩側按摩七次。接著兩手搓到極熱,用熱手在面部摩擦,不論次數多少;可以讓眼部及臉部明亮光澤。同時,可再於兩手合谷穴交替按壓各十次,可於日常時常按摩此穴,可以幫助眼睛的氣血循環。提供適合容易眼睛酸澀兼疲倦者,幫助改善眼睛乾澀,建議的茶飲方保健供參考:

潤澤明眸茶:

材料:黃耆5錢、丹參3錢、當歸3錢、川芎3錢、麥冬2錢、合歡皮1錢、柴胡1錢、葛根1錢、密蒙花1錢、甘草5片。

做法:藥材洗淨後先加水蓋過藥材浸泡30分鐘。之後再倒入2000C.C的水,水滾後轉文火煮20分鐘即可。濾去藥材,取汁於一天內慢慢喝完即可。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中醫如何治療、調理乾眼症?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雖然乾眼症症狀都是眼乾不舒,但是成因是因人而異,必須探求其造成疾病的根源,配合內在氣血循環調養,才能對症調養,也才能徹底改善眼乾不舒的情形,而非暫時的緩解狀況而已。

李思儀醫師表示,中醫臨床治療上,眼睛的暫時乾澀,往往只要加上一味密蒙花便有很好的成效,若是因為氣虛造成的眼睛疲憊,則可以補中益氣湯(黃耆、黨參、生薑、甘草、當歸、白朮、陳皮、升麻、柴胡、大棗)為主。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紀元新聞網5/28/2009 10:52:46 AM

 

作者﹕李思儀醫師

 

       端午佳節除了看划龍舟、玩立蛋、還有好吃的粽子,但是粽子可是不能食太多,千萬不要三餐都吃粽子,否則很容易腸胃脹氣、噯氣不舒、甚則嘔吐胃痛。

        因為粽子的主要原料便是糯米,糯米性味甘溫,能補脾肺虛寒,可堅大便、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然性黏滯,病人及小兒忌之。現代的研究則發現唾液中的澱粉酶對於糯米的分解是比白米來的難分解,這也是糯米之所以較難消化的原因。

      一般而言,消化不良會出現的症狀都以脾胃為主,脾宜升、胃宜降,脾氣不生則會造成脘腹不舒、隱隱作痛、或腹脹腹瀉。胃氣不降,則容易造成噯氣打嗝、胃痛嘔酸、大便秘結等症狀。甚則影嚮食慾、不欲進食、少食則腹脹腹痛。嚴重者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工作提不起勁、情緒鬱悶不舒,所以千萬不要小看消化不良,初期不就醫診治,久了可會影響五臟的功能。脾統血也,容易面有菜色、萎黃不澤、婦女朋友還容易影響到經期的順暢與否。老人家和小孩子更是要注意腸胃的健運,因為「胃不合則臥不安」,睡眠的品質可是和腸胃息息相關,小孩子若是腸胃有積滯,很容易在半夜驚醒或夜寐不安,老人家則是難以入眠,在診治時更是要考量到腸胃的消化狀況。

居家保健可以多按摩手部虎口處的合谷穴,此乃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所謂「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也。」也就是原穴可以主治臟腑之疾,合谷穴可以幫助大腸經恢復原有正常的機能,且經穴都有雙向調節的功能,腹瀉者按之止瀉,大便不暢者按之幫助排便,居家保養不費一分一毫,既節約又環保,亦可養身保健,何樂而不為呢!

端午佳節美味當前,除了享受美食外,也要飲食均衡,食粽子時若是能配上仙楂烏梅湯或洛神酸梅汁,既美味亦能幫助消化。飯後再來一碗蘿蔔湯,對於油膩積滯或米麵食過量,除了富含纖維素,在中藥中則具有行氣、化痰、消食的功效。

在臨床用藥上則須審辨病機,對證治療,消化不良除了容易腹脹、噯氣噁心、苔膩外,臨床上有些人容易腹瀉,亦有些人是容易便秘,所以臨床上分別虛實是很重要的,用藥上也就有很大的不同。虛證為主的病人,可以選用參苓白朮散健運,而實證為主的朋友則可選用保和丸消導。但是已經出現「傷食」或「腸胃積滯」症狀的朋友,除了行氣消導外,還必須酌用通便的藥物,如大黃或芒硝等。但重點還是要飲食均衡,聰明過端午!

健脾消積飲 (產婦不宜喝此茶飲 )

材料:炒麥芽一兩(裝袋)、烏梅三錢、山楂三錢、薏仁二錢、茯苓二錢、砂仁二錢、甘草五片。

作法:
1、藥材洗淨後先加水1500cc,大火水滾後轉小火煮十五分鐘即可。
3、濾去藥材,將藥汁於一天內慢慢喝完即可。


功能:針對食粽過多(或過量飲食)造成腸胃脹氣、排便不暢者,有調整腸胃道功能、健胃整腸助消化之功效。


蘿蔔木耳排骨湯

材料:白蘿蔔一根、黑木耳適量、排骨適量、生薑三片。

作法:
1、白蘿蔔洗淨去皮切塊,黑木耳切絲。
2、排骨川燙去血水。
3、將水煮滾後先置入川燙過的排骨小火燉煮20分,再置入蘿蔔頓煮至軟透,放入黑木耳和生薑再煮五分鐘即可。
4、加入少量的鹽和胡椒即是美味的煲湯。


功能:蘿蔔有行氣、化痰、消食的功能,而黑木耳更是富含高纖維、有通淤滯的功效,對於腸胃消化不良的積滯、能有消食助排便的功效。


以上兩道茶飲食療方,可以幫助消化,但是若是胃痛嘔酸水者,便不適合再喝第一道茶飲,而常常腹瀉者也不適合常喝白蘿蔔湯,中醫講求的是辨證論治,用藥上絕對會因證而異、因人而異,我認為這才是正確的中醫養生治病觀。


http://epochtimes.com/b5/9/5/28/n2540575.htm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5/07


許多人長期姿勢不良,常見肩背痛問題困擾。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肩背痛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臨床上有這樣症狀的患者易不在少數,年齡多分布在30~60歲之間。造成肩背痛的原因有許多,必須詳辨發生的時程有多久,是劇痛或是酸痛不適,所從事的職業與睡眠的品質等,以及有無伴隨手部的發麻等,都是區別造成肩背痛的不同原因。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肩背痛若疼痛時間不長,僅是肩頸的不舒,伴隨頭痛、怕冷的感冒症狀,有可能僅是單純的感冒;若疼痛的時間已經很長,症情反覆,則多為勞損所致。另現代人普遍工作壓力都不小,往往都是帶著壓力入眠,睡眠的品質也就不好,甚至有些人整晚輾轉難眠,可能只經過幾天,肩頸的痠痛就非常明顯,這時不僅是要緩解肩頸的不適,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患者睡眠的狀況。

另外,醫師指出,飲食習慣差與久坐辦公室等,缺乏適當的運動,讓許多人有長期便秘的問題。便秘不僅是腸胃道的不舒,也是許多疾病的根源,例如大腸息肉、脹氣腹痛等,還會造成肩頸痠痛不舒。

中醫治療、調理肩背痛,根據辨證不同症狀表現,可採用疏通氣滯,舒經活血;舒肝理氣;以及理氣活血方式進行用藥選擇。同時可配合針灸治療,幫助氣血經脈活絡。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如果是單純的感冒造成的肩頸不舒,用葛根湯解表即可。如果是勞損所致,建議要配合針灸治療,才能疏通此部分的氣滯,改善疼痛的狀況,處方上除了舒經活血劑,可酌加些補腎的藥,如骨碎補、杜仲等。

若為失眠造成睡眠姿勢差,肩頸痠痛,應改善睡眠的狀況,可用舒肝理氣、安神助眠的藥方,如柴胡舒肝散或酸棗仁湯加上葛根、合歡皮。而長期便秘並有肩頸疼痛的患者,一定要先改善排便的狀況,中醫治療強調「治病必尋求其源」,才能真正根除疾病。臨床可用潤腸通便之方加上理氣活血之劑,如潤腸丸或調胃承氣湯加上延胡索、葛根。

李醫師另表示,除了肩頸痠痛需要辨別病程長短、排便狀況、睡眠情況等,也需要辨明是否有手麻的情況,因為有部份是因為頸部頸椎的問題所導致手部的麻木不舒。這時便需要搭配針灸處理,放鬆過於緊張的肌肉,有助頸椎問題的改善,自然便能改善肩頸痛與手麻的狀況。選方上則可使用舒經活血湯加上蒿本、白芷。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1&CID=57740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http://www.tssdnews.com.tw/index.php?FID=11&CID=5678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4/28


膽囊炎患者常見發作起來,右上腹疼痛異常!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膽囊炎發生的原因,多和飲食與情緒有密切關係。中醫認為,膽主疏泄,若因情緒造成鬱滯,也會影響膽的疏洩功能。另外吃過多肥甘滋膩之品,也會刺激膽囊的收縮,引起不適,而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則會加速體內膽固醇的合成,也會使膽結石更形嚴重。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膽囊炎常見症狀包括有惡寒、發熱、欲嘔、不欲飲食、胸脅苦滿或腹中痛、心煩等。發生的原因,多和飲食與情緒有密切關係。

中醫認為,膽主疏泄,若因情緒造成鬱滯,也會影響膽的疏洩功能。所以在現代臨床中也發現膽囊疾病是女多於男,所以保持心情的舒暢也很重要。

另外,過食肥甘滋膩之品,會刺激膽囊的收縮,引起不適,而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則會加速體內膽固醇的合成,使膽結石更形嚴重。因此,飲食上除了避免攝取高脂肪的食品外,也要忌食甜食,因為中醫也強調「甘者助嘔也」,會加重腹痛嘔吐的症狀。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http://www.tssdnews.com.tw/?FID=11&CID=56788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4/28


中醫治療膽囊炎,可分為急性期與慢性期。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膽囊炎辨證須區分是急性還是慢性。急性者起病急,通常發作劇烈,右上腹疼痛劇烈,甚至痛到背後,這時必須清熱利濕。而慢性的膽囊炎,往往時程較久,反覆發作,特別是在飯後或多食油膩後更嚴重,也會有噁心感,應加以疏利肝膽系統。

李思儀醫師表示,一般膽囊炎常見的胸脅苦滿或腹中痛、脅下不舒等症,多可應用小柴胡湯加上香附、木通調理。若右上腹疼痛拒按,有壓痛、噁吐、口苦渴、惡寒發熱、身黃面目黃等,則可應用大柴胡湯加上金錢草、鬱金調理。

同時,膽囊炎治療要辨別是慢性或急性,區別多在於發作時間的長短。急性者起病急,發作劇烈,常見右上腹疼痛劇烈,甚至痛到背後,有噁心噁吐感,並伴隨發燒、怕冷、的情形,小便不利等,舌苔多屬厚膩,脈象滑數或沉弦,多因「濕熱鬱滯」,這時治療必須清熱利濕急下之,可用龍膽瀉肝湯或大柴胡湯等。

而慢性的膽囊炎,往往時程較久,反覆發作,成因多為膽結石阻塞或刺激膽囊所致,疼痛多為隱痛不舒,特別是在飯後或多食油膩後嚴重,也會有噁心感,治療可用小柴胡湯或茵陳蒿湯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1&CID=56083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4/21


老年人及小孩常見哮喘問題。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哮喘外因性多見有過敏原所致,會造成呼吸道發炎、呼吸道的平滑肌發生痙孿,黏膜水腫,黏液分泌過多,以致呼吸道管徑變小,而產生咳嗽,喘鳴及呼吸困難的症狀。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哮喘和肺、脾、腎最有關聯。中醫古籍《內經》就提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條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併行。」由此可知,水飲精氣的散布,和脾、肺最有關係,古書也提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而基於金水相生原理,若久病咳喘不癒,多須從腎著手調理。所以在論治咳嗽哮喘時多以肺、脾、腎三臟治理。

李思儀表示,治療分發作時間長短、急性期的治療及緩解期的調理為主。有許多外感咳嗽若經月不痊,很容易便轉成慢性支氣管炎,這時切記不可歛鎮止咳,否則可能導致痰不出,反而會久咳不癒。整體而言,治療以宣通肺氣為主。

李思儀醫師表示,哮喘中醫辨證治療上,肺失肅降雖以咳嗽氣逆為主症,但須分燥、濕兩邪之差異。若患者屬「燥熱之邪」問題,臨床可見乾咳、無痰、咽乾、音啞,治療應潤肺利氣,可用清燥救肺湯加上沙參、牛蒡子、山藥、枳殼等,喘者可加瓜蔞仁。

若為「痰濕之邪」所致,可見咳嗽、痰黏稠、胸悶、苔膩、脈滑,甚則氣喘,若延久不癒則也會造成肺氣虛,嚴重則心肺氣虛、心腎陽虛等。臨床上可選用小青龍湯或蘇子降氣湯加上杏仁、貝母等。若見發熱氣急,咽喉紅痛,則可以麻杏甘石湯加上桑白皮治熱喘。

李醫師表示,以上這些都是指急性發作所治療的用方,對時發時止、久不癒者,就必須利用緩解期時好好調理身體,可從脾、腎調理。若時見臉色白、言語無力、食慾不好者,可選用六君子湯加上枳殼、蘇子、山藥,有補脾土生肺金的功效。若偶見頭暈目眩、腰痠腿軟、容易疲倦的症狀,可選用河車大造丸加上五味子、百合,有大補氣血、滋腎潤肺作用。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