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直很想將這本書分享與大家
清.吳鞠通在七十多歲
將ㄧ生行醫的心得與對當代與後世之醫所發出的建言與評語
醫醫病書
第一個醫是動詞,醫治之意
第二個醫是名詞,醫生也
簡而言之,為醫治醫生疾病之書
此處的疾病是指態度與做法,而非指真正身體上的疾病
有些像他的筆記書
但是又充滿熱切的盼望
ㄧ種對為人醫的期許與盼望
吳鞠通所寫的《溫病條辨》
也讓ㄧ般人把他歸類在溫病派
但是細看這本書
他自言自己的所學絕大多數是從
《神農本草經》、《靈樞》、《素問》、《難經》、《傷寒論》、《金匱》、《易經》等書
也是他認為學醫者
斷不可不讀者也
而明曉五運六氣更是對當時代所發生的疾病有莫大的幫助
所以
每個時代的氣候都有不同
所變異出的疾患也會不同
自然也就會影響醫生所用之藥
這也是必需要了解的
他在三十歲時
認識了ㄧ生中的知己汪瑟庵先生(名廷珍,字玉粲,是乾隆進士ㄧ甲二名榜眼,也就是當時全國第二名,官至禮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部會部長)
汪瑟庵先生以文通醫,也曾助吳鞠通考訂《溫病條辨》
那時汪瑟庵先生告訴吳鞠通說:「醫非神聖不能!」
吳鞠通當時聽到覺得很不可思議(吳鞠通是二十三歲時發憤學醫,三十歲時正要開始行醫)
認為為醫有何困難,醫道有這麼難嗎?
但是經過了四十年(他已七十歲多了,寫下此書之時)
切身行醫的體會,他自言:
今歷四十年,時時體驗,事事追思,愈知醫之難且深也
醫雖小道(科舉時代,認為為官才是讀書人該走的正道)
非真能格致誠正者不能
上而天時,五運六氣之錯綜,三元更遞之變化
中而人事,得失好惡之難齊
下而萬物,百穀草木金石鳥獸水火之異宜
非真用格至之功者,能知其性味之真邪?
及其讀書之時,得少便足,偏好偏惡,狃於一家之言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喜讀簡便之書,畏歷艱辛之境
至於臨證之時,自是孟浪者(思考有欠周慮,膽大妄為)害世,自餒於畏蔥者(膽小怕事,有是證而不敢用是藥)亦害世(危害世人)
所謂有所好惡恐懼憂患,皆不得其正。(所以有在用藥上所喜歡或討厭的、或者是恐懼怕事的、以及想太多杞人憂天的,都不能得到醫之正道)
非真正誠正之功者,豈能端好惡,備四時之氣哉?
他ㄧ直到七十多歲時才寫下這本書
本來不想公諸於世的
但是有許多人鼓勵他
所以裡面有許多人不願聽的、不愛聽的
但都是真心之話
我相信也是爲了後代行醫之人
所留下的
裡面甚至也提到
細辛的用法
ㄧ般人都說不過錢
他說
這是從宋‧元佑陳承(我猜應是「曾」之意,不知是否為簡體出版社的筆誤)謂細辛單用末不可過一錢
(細辛單使用細末時,不可超過一錢的分量)
但是汪昂在《本草備藥》中將「單用末」刪除
吳鞠通說:凡藥所以治病,有是病服是藥,豈有辛香之藥反閉氣乎?(閉氣之意為無法呼吸也)
學者不善詳察而竟遵信乎!(後世的行醫者沒有詳細考察就全部相信啊!)
很不ㄧ樣吳鞠通
有時
覺得看古人的書
比看今人的之言
來的更暢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