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0/06/16


低血壓患者常見氣血虛症候。中醫師李思儀表示,低血壓一般是認為若是成年人的血壓長期低於90/60毫米汞柱者便稱為低血壓。可能是姿態性低血壓,姿勢的突然改變所導致。還有因為生產後,或外傷因大量血液流失,也可能發生低血壓的狀況。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形成低血壓的原因有多種,有一種屬於姿態性低血壓,起因多姿勢的突然改變,導致血壓突然下降,而產生眩暈、站不穩的狀況。還有,中醫治療短時間的大量失血也要注意。因為生產後或外傷因大量血液流失,可能會發生低血壓的狀況,這時治療的方向必須注重先補氣。

醫師說明,中醫強調所謂「氣為血之帥」、「陰血不能速生,元氣首當急固」,如果是因為短時間的大量失血,導致血壓突然降低,這時若是用補血之劑,反而會耽誤治療之效,因此,應該採以補氣之劑,如黃耆、黨參、人參等,先補其氣,「陽生則陰長」,元氣補足,這樣血壓自然就會慢慢回復正常了。

李思儀表示,中醫治療低血壓可分三類,若是長期都處於血壓過低的患者,用藥要看其表現的證型,再行斟酌用藥,一般可分為「氣虛」、「血虛」以及「氣血兩虛」這三種類型,加以辨證用藥。

李思儀醫師表示,中醫辨證治療,針對「氣虛型」,患者多表現出容易疲倦、容易流汗、怕冷、稍一勞累則喘氣、講話有氣無力,在脈象上則多為沉細。這類型的病人,需要多加強補氣之藥,另外,配合適當的運動鍛鍊自己的身體也很重要,藥方可用補中益氣湯的加上黃精。

李醫師表示,而「血虛型」,這類患者需分辨是因為短時間內失血導致,如生產後或因為外傷,還是長期由於脾胃功能的退化,導致生血來源不足所導致。還有,也可能因肝血虛所導致。一般而言,這類患者多表現為面色蒼白、容易頭暈、眼花,睡眠品質亦不佳,淺眠多夢或難以入眠,平常易容易心悸或者手腳容易發麻等。脈象多為細脈或細數無力之脈,舌質也多偏淡。

若因生產或外傷導致的失血,則以補氣藥為主、補血藥為輔,其他患者以加強補血藥的加減為主,如歸脾湯加上丹參、桑椹、阿膠等。

另外,還有「氣血兩虛」型患者因為氣隨血而耗散,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休克的現象,這時須以大量補氣藥並加上強心藥,作為急救用。同時,還有一種屬於長期臥床患者,氣血生化來源都不足,加上身體機能的衰弱,更是需要氣血雙補藥,幫助體力的恢復。可用十全大補湯的加減,加上溫通心陽藥,如人參、炮附子等藥材。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家中有低血壓老年人,應注意家中擺設。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姿態性低血壓多發生於老年人,所以建議家中有長輩者,在清晨睡醒之後,一定要先活動手腳再行慢慢起身,或是如廁後,一定要扶著把手,再行起身,以免因為一時血壓降低,眼前一黑而發生摔倒的憾事。

醫師指出,也有許多人是屬於長期低血壓,伴隨頭暈、眼花、心悸等,這類型的患者也需要經過中醫師辨證後,再行用藥調理,幫助身體會復到正常的血壓值。也提醒勿迷信偏方隨意亂服藥。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1&CID=10458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