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9/09/03


新流感疫情增溫,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預防可善用中醫調養。中醫對於流感視為一種外邪感染、侵襲人體,為了使邪有所出路,用藥因個人症狀、體質而異,會因證型改變而做藥物上的增減。但不建議民眾自行服用滋補之劑,尤其在出現感冒症狀時,更是要避免自行服藥,以免補不對症。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早在四百年前就有醫家提出疫病的傳染途徑:「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即病。邪從口鼻而入,即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所致病。」當時記錄的發病症狀,開始時出現怕冷、寒顫,不久後即發燒,之後即出現只發熱而無憎寒的情形。2~3天後,常見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發熱,傍晚更嚴重,並出現頭痛、身痛的狀況;和現新流感症狀很相似。

一般季節流感與新型流感如何區別?李醫師表示,一般流感,會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酸痛、頭痛、寒顫與疲勞,屬於典型外感症狀。有些病例則是出現腹瀉、嘔吐等腸胃道的症狀,部分病例出現流鼻涕的症狀。新型流感在症狀上無法和一般季節性流感做明顯區別,必須透過採取檢體,快速篩檢進一步檢驗才能夠確認。

另外,醫師指出,在中醫古籍也提過「客邪貴乎早逐」觀念,就是強調在初期感染時便要及早處理。另外,也強調體質因素在瘟疫病中發生、發展及轉變的重要性。以新流感而言,對於20歲以下及患有慢性疾病者和孕婦,所造成重症(肺炎與腦炎)的比例,也比其他年齡層來的嚴重。

抗病力與正氣是否充足有關。中醫師李思儀表示,保持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與充足的睡眠,及適當的運動相當重要。中醫強調,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侵犯。」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罹患流感容易產生併發症,而有些人卻能康復;也與個人抗病能力有關。中醫對於流感調理,以疏利透達、宣通導引、逐邪外出為原則,可應用相關內服藥方調理。

李思儀表示,流感治療上初期因有身熱發燒,頭痛、咳嗽、咽喉痛等上焦症狀,以清宣上焦之氣,開提肺氣為主。可以選用銀翹散、桑杏湯等辛涼清宣之劑。在服法則採用「時時輕揚法」,根據病情調整服藥次數及間隔時間,目的在血液中保持固定的藥物濃度,且藥物不可過煮,以免藥味改變,而無法直入上焦,針對病症治療。但必須強調的是這些都是疾病初起用方、實際上用藥必須要因每個人的狀況與病程作加減。

另外,醫師指出,並不建議用發汗之劑,因為溫病和傷寒不同,中醫也有所謂的「溫病忌汗」觀點,若只是用發汗之劑,可能只是徒傷表氣,體內內部的熱也不會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ee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